8月27日至30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与重庆大学共同承办的“赛迪环保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重庆市举办。该项赛事参赛作品类型多、专业性强、涵盖面广,一直以来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本届比赛中,实验室的三支团队获得一等奖,一支支团队获得三等奖,充分展现了实验室学子们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件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分别为:李林副教授、唐大伟教授指导,学生丛昊天、成宇恒、满佳艺、杨森、张昊天完成的参赛作品“‘变废为宝’—一种基于玉米秸秆的高效界面式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龚路远老师、沈胜强教授指导,学生崔佳卉、牛超、于晓玉、彭俞伟、王迪、金卓颖、胡智宣完成的参赛作品“替代膜蒸馏的太阳能,余热海水淡化装置”;凌铮副教授指导,学生柴丰圆、曾卓、于金瀛、刘洋、邓豪、付一轩、韩枫完成的参赛作品“多功能高效二维纳米黏土片的快速制备”。获得三等奖的作品为:凌铮副教授指导,学生杨时颖、付一轩、孙汇莲、陈仕凯、陈泽昌、孟阳、王家骏完成的参赛作品“笼型水合物锂离子富集方案”。
附:一等奖项目简介
“变废为宝”—一种基于玉米秸秆的高效界面式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
指导教师:李林 唐大伟
参赛学生:丛昊天 成宇恒 满佳艺 杨森 张昊天
项目简介:采用玉米秸秆作为蒸发体的原材料制作双层火焰秸秆,并且通过界面蒸发技术蒸发海水,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目标,对处理后的火焰秸秆进行矩形处理,使其具有脱盐性能,可实现长期,稳定的海水淡化;采用太阳能这一无价,无限制,无污染的能源作为其能量来源,只要“源源不断”地提供海水,便可“源源不断”地产生淡水。该作品与现有的反渗透膜法和热蒸馏法相比,减少了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这就节约了地球上储量很少的煤,同时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大缓解了全球变暖危机。该作品体积小,成本低的优点也对我国“南海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意义深远,可利用其淡化海水,净化污水供人类使用。
替代膜蒸馏的太阳能,余热海水淡化装置
指导教师:龚路远、沈胜强
参赛队员:崔佳卉,牛超,于晓玉,彭俞伟,王迪,金卓颖,胡智宣
项目简介: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匮乏,尤其一带一路沿线均为贫水国,对水资源需求迫切。同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开发高效、清洁的海水淡化技术对缓解淡水短缺问题、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有重大意义。本项目设计了一套可以替代膜蒸馏,利用太阳辐射热或余热的高效海水淡化装置。利用太阳能(余热能)作为海水淡化驱动热源,少量电能驱动海水循环,同时采用多效蒸发/凝结流程设计,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显著提高了单位集热面积产水量,采用了多效蒸发, 能耗小、结构紧凑、使用灵活,价格低廉,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
多功能高效二维纳米黏土片的快速制备
指导教师:凌铮
参赛学生:柴丰圆 曾卓 于金瀛 刘洋 邓豪 付一轩 韩枫
项目简介:“多功能高效二维纳米黏土片的快速制备”创新性的提出了Na+、Li+插层结合剪切力/超声波的剥离手段,快速、高效的实现了黏土材料的剥离。二维纳米黏土片的大比表面积和多作用位点保证了其具有优异的吸附性,我们将剥离后的二维纳米黏土材料应用于污水处理(重金属离子捕捉和大分子染料吸附)以及CO2捕集,取得了优异的效果。目前,该作品制备的吸附材料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同类材料。此外,黏土材料成本低、容易获得且循环性能好,多次吸附解吸实验后,吸附能力几乎没有下降,避免了重复制备带来的能耗,节约了成本,未来工业应用前景广阔。